因为研发投产的年份是1947年,所以被命名为AK-47,在1949年的时候,
因为这款枪的性能优越,造价又不高,所以,许多国家都争相仿制,时至今日,能够统计出来的仿制版,就有几十种之多,其身影遍布全世界。
甚至在他诞生几十年后的今天,AK47仍旧能够在实战中被大规模应用,想想看,接近80年前的老家伙,仍旧老当益壮,足可见这款枪有多受欢迎了。
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,德国人是最早普遍的使用半自动和自动步枪的国家,正因为德国在武器装备方面的领先,让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期间吃了大亏。
众所周知非自动步枪只能单发,一枪一枪的射击,而自动步枪则能做到连发,这就大不相同了。
更高的火力密度,可以大幅度提升火力压制的能力,在步兵作战的过程中,几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
不过自动步枪的设计,可不是简单的一套机械装置就能解决问题的,因为连续射击的需要,对于枪械的耐用性提出很高的要求。
按理说,一般的枪械,都更加重视枪械的射击精度,枪械能够发挥最大威力的,一定是一击毙命的能力。
但AK47的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真是一个天才,他放弃了这款步枪对精度的要求,而是采用了导气式自动原理和回转式机闭锁设计。
这串专业的术语你可能听不懂,但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,这样的设计让这把枪的所有部件都非常大。
显而易见的,一个巨大的零件的耐磨性,故障率自然是要小的多,而且因为对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没那么高,自然生产的成本就大幅度降低。
之所以AK47会选择这样的设计逻辑,是因为自动步枪讲求的火力压制,而非一击毙命。
在AK47的样枪AK46被拿去测试的时候,结果就非常夸张,当时把这款枪丢到沙地,泥地,泡在水里,在从高出丢下来摔打。
而且在连续设计了1.5万发子弹之后,连枪管都因为过度摩擦而发红的状态下,依然是正常击发的状态。
而这还仅只是一款样枪,随后正式投产的AK47还在AK46的基础上,做了进一步的优化,由此可见,它的性能有多恐怖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国自然也有对新武器研发的需求,因此,当苏联开始大规模配备AK47的时候,我国也有意与苏联合作。
孙厂长在轻武器领域那也是专家级别的人物,当他看到AK47的真实样品的时候,不由得两眼放光,正所谓行家一出手,就知有没有。
常年从事机械领域工作的孙厂长,一眼就看出,这把看似朴素的枪,来头相当不一般。
尤其是当孙厂长看到了设计图纸之后,更是两眼放光,他简直想象不到,究竟是怎样的天才设计师,才能够设计出这么精妙的武器。
哪怕是孙厂长在这个行当干了一辈子,也实在是找不到任何能够继续改进的地方,必须得说,这就是那把完美的枪。
而且更让孙厂长开心的是,新中国刚成立,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,所以对于厂里来说,缺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;
但这把完美的AK47,因为对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并不高,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这是一把造价很便宜的枪械。
当然,因为我国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苏联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异,所以,为了可以让仿制工作更加顺利,我国的工程师开始针对AK47进行细节的修改。
这些国产化的AK47因为投产于1956年,因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,就是56冲。
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AK47被称作枪王,但事实上,AK47能有这么大的名头,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我国量产了56冲。
线,其实价格并不便宜,而我国在改造仿制AK47的过程中,进行了一些细节的改进,不但对AK47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,更关键的是,价格更便宜了。
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改造,是因为考虑到在视线不佳的情况下,全包准星的瞄准会更容易。
另一个显著的差异则是机匣工艺,早期的AK47采用的是铣削工艺,所以从外观上看,两颗铆钉是平齐的。
但是因为铣削工艺的难度很大,我国改进为冲压工艺,因此从外观上看这两颗铆钉是斜的,但据说,这个特征也不明显,因为有些批次因为工艺的差异,外观上看不出来。
当然,AK47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匕首,但我国产的56冲则采用了三棱枪刺,是没办法拆卸的。
而最显著的差异在于,我国产的56冲上印有汉字“五六式”几个字,只要看到汉字,那就没跑了,一定是我们国家生产的。
为啥说我国生产了56冲之后,让AK47迅速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风靡,原因很简单,因为56冲的价格远比原版的AK47要便宜。
比如在美国,买一直全新的56冲,只需要原版AK47 四分之一的价格,这让56冲在全世界内都极具竞争力。
虽然在我国,早已不再配备56冲作为主战武器,但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国家依旧把56冲或者AK47当作主战武器。
而且,别以为56冲只是在美国这样的枪械大国随处可见,事实上,这个老家伙,还在战场上继续有高光时刻。
比如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,原本人们以为俄罗斯使用的应该是各类先进武器,乌克兰虽然自己的军事实力不怎么样,但毕竟拿了那么多美式装备,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